CITY  [切换城市]
话题
您的位置: 爱钓网 > 渔人茶馆
陈彦斌钓鱼文学之鲤鱼的荣耀与悲哀
水煮鱼片江苏 常州2014-12-02 09:49
 
该贴同步发布于:

可以说,古往今来从没有任何一种鱼会得到鲤鱼这么多的荣耀,更不会得到人们对它的那样赞赏和尊敬。人们几乎把所有赞美誉词都送给了鲤鱼。      鲤鱼原产于亚洲的温带湖泊或者水流缓慢的江河中,也是分布最广,养殖历史最悠久,产量最高的鱼种之一。世界上鲤鱼的种类很多,大约近3000种。仅在黑龙江中下游就生活着罗锅鲤鱼、黑龙江鲤鱼、松花江鲤鱼、山鲤鱼和黑鲤鱼等多种地域性鲤鱼。     鲤鱼种类繁多,广泛分布于我国各地。而且生活在不同的水域,不同地区及不同季节的鲤鱼,吃起来品味也大不相同。这些鲤鱼不仅颜色有所区别,个头和形态更是大相径庭。仅以黑龙江中下游的鲤鱼为例,有浑身炭黑,只有腹部是白色的黑鲤鱼;有身体呈黄白色、红尾巴稍的松花江鲤鱼;还有长着小脑袋,有着粗壮身子的罗锅鲤鱼;长得最大的是黑龙江鲤鱼,一般能长到四五十斤,甚至可达到七八十斤重。记得在农场上中学的时候,一年学校食堂到江边去拉开江鱼,小的也有10多斤,大的足有四五十斤重。这么大的鲤鱼在上个世纪的七八十年代的黑龙江下游实在不足为奇。不过,千万不要以为黑龙江里的鲤鱼都长得特别大,那里还出产一种叫山鲤子的鲤鱼,成鱼只有二三两重,能达到半斤重的,已属凤毛麟角了。其实,山鲤子并不是真正的鲤鱼,只不过形似鲤鱼罢了。     众所周知,鲤鱼身上都长有鳞片,许多文学作品中经常用“金翅金鳞”一词来形容鲤鱼。可在黄河上游及青海湖里却生活着一种叫“裸鲤”的无鳞鲤鱼,可见并不是所有的鲤鱼身上都有鳞甲,最起码“裸鲤”就是无鳞的鲤鱼。据说,裸鲤和普通鲤鱼杂交后,便成为那些养鱼户最爱肉味鲜美的“三道鳞”鲤鱼。      提到鲤鱼,人们就会联想到我国古代四大名鱼之一的“黄河鲤鱼”。早在两千多年以前,我国人民对黄河鲤鱼已是备加赞赏,而其出名的主要原因,还是和其产地有着直接关系。“黄河鲤鱼”出产在河南,这段黄河河床特别宽阔,夏日雨水偏多,饵料丰富,加致从黄土高原冲刷下来的大量树叶、草子、虫皮及黄土中的有机质和微生物在这里聚集沉淀,成了“黄河鲤鱼”摄取天然食料的极好地方,故有“瓜熟鱼肥”之说。除此之外,“黄河鲤鱼”还和当地的历史传统名菜有着一定的关系,相得益彰,使之更加名声远扬。      我国古都汴梁(开封)有两道历史传统名菜:一曰“龙须面熘鲤鱼”,一道是“糖醋熘鲤鱼”。两道菜风味独特,远近闻名。“龙须面熘鲤鱼”,据传是宋朝皇室宴请群臣和举办大型喜庆宴会才会烹制的一道佳肴,由龙须面及新鲜鲤鱼合烹而成,蓬松酥酸,味道鲜美;而“糖醋熘鲤鱼”色泽鲜红明亮,甜中透酸,微有咸味儿,十分可口。传说慈禧避八国联军之难时到了河南,对这道菜大加赞赏。从此“糖醋熘鲤鱼”更是身价百倍,成为河南的一道珍馐佳肴。      鲤鱼喜欢栖息在江河、湖泊、水库、池沼的水草丛生的水体底层,以食底栖动物为主,适应性特别强,而且还具有耐寒、耐碱、耐缺氧等顽强的生存能力。但是它的活动区域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季节气候的变化,水温的冷暖及风力风向的变化,还有气压的高低,水质的清浊,水位涨落,饵料、环境的变化等,随时都会改变鲤鱼的活动区域,使它们进行较大活动区域的移动。若是在大面积的水域中进行迁徙,便是人们所说的“洄游”。      鲤鱼的洄游主要是由繁殖、索饵和生存需要而决定的。它们喜欢生活在有水草的地方。水生植物滋生繁茂的水域,也是各浮游生物和底栖生物繁衍生息之所,鱼类可以在那里摄取到丰富的饵料。而水草茂盛处,又是鲤鱼的绝佳产床,每年到了春天繁殖季节,鲤鱼便会成群结队地朝水泡子或者小河流迁徙;如果江河里的水情稍微发生变化,要澈水了,鲤鱼又会从泡子或者河道朝大江大河迁徙。一年之中,它们总在搬几次家。      每年到了初夏时节,草长莺飞,大雨滂沱,黑龙江水陡长,在哗哗的水流声中,鲤鱼就要发情交尾了。黑龙江下游管鲤鱼的繁殖期,叫鱼“咬汛”。      鲤鱼“咬汛”,是在每年的涨草芽子水时发生的。发情的雌鲤鱼随着倒灌的江水游进产卵地,身上会散发着一股香味,招引着众多雄鲤鱼紧紧地跟随在后面的追逐,求爱。但是,雌鲤鱼为了自己子女后代的健康考虑,总是选那些体大、雄性强的雄鲤鱼作为自己的“夫君”。可是为了得到理想的丈夫,仅凭肉眼是观察不出来的,还有进行一番实地考察,它拼尽全身力气向更深更广的水域蹿游跳跃,无情地甩开那些身体较弱的追随者,留下身体特别强壮的雄鲤鱼在自己的身边。雌鲤鱼和最后剩下的雄鲤鱼在这场风花雪月的追逐中,感情渐渐升温,等到关系最后敲定后,再游向有芦苇或者蒿草的地方嬉戏,调情,到了高潮处,雌鲤鱼开始排卵了。它一边向前游动,一边排出卵子。而雄鲤鱼则紧紧地尾随其后,一边排出**,一边甩动尾巴把排出的**散开,覆盖在雌鲤鱼排出来的卵上,鱼卵便这样在水里受精了。      鲤鱼在“咬汛”时,全部精力都放在繁衍后代上,防范意识特别差,也是捕鱼的绝好时机。记得一年六月,我和朋友划船到勤得利大亮子西岸去打渔。那里的大小的沟汊子里都灌满了水,只有沟沿边有些草梢露在河水外面。我们用两块渔网把河口拦住,然后划着渔船在泡子里来回压了两趟,把露在河面上的草梢压倒,把带来的渔网弯弯曲曲地下在水草丛中,操起一根木棍使劲儿敲打船帮,那些躲在河汊子里谈情说爱的鲤鱼顿时吓得惊慌乱窜,平静的河面上绽开朵朵水花,不时还可以看到露出水面的漆黑鲤鱼脊背。那天,我们只用小半天功夫,打了100多斤鲤鱼。其中最大的一条,足有20多斤重呢!      鲤鱼属于底栖杂食性鱼类,荤素兼食。用蚯蚓、面食或者豆饼都可以钓到鲤鱼,也是那些垂钓爱好者最常钓的一种鱼。鲤鱼的吻骨比较发达,常拱水下淤泥索饵摄食。而它又是一种低等变温动物,体温随着水温变化而变化,无须靠消耗能量维持恒定体温,每次的索饵摄食总量并不大,同时它和多数淡水鱼一样,属于无胃鱼类,肠道细短,新陈代谢速度快,摄食特点为少吃勤食。       鲤鱼的消化功能同水温关系极大,摄食的季节性很强。冬季在冰下,基本处于半休眠状态,鲤鱼不索取任何食物。黑龙江中下游的渔民冬天捕获到鲤鱼,只需去掉鱼鳞,扣去鱼鳃,在鱼的左侧靠近鳃处割一道小口,取出鱼胆,便可以下锅烹制了。由于整个冬季它们都不吃食,体内的脂肪经过漫长的冬季,基本消耗殆尽,春季一到,便急于摄食高蛋白食物予以补充。而每年的深秋时节,临近冬季,为了积累脂肪,鲤鱼也会出现一个“抓食”高峰期,而且是以高蛋白饵料为主。这两个季节都是钓鲤鱼的最好季节。而且最好用蚯蚓,或者别的昆虫作饵料。春季过后,随着水温升高,鲤鱼的活动量加大,摄食量也随着增大,是它一年中的捕食最高峰期,此时钓鲤鱼应以面食和豆饼为主。      生活在江河里的鲤鱼有顶流游动的习性,但这种活动是有一定的区域的,并不是无限制一直朝上水游去。到了它们的活动范围的边界,便会折回到大流中,顺水朝下游游去,到了下游的边界,再游到靠近岸边的浅水处继续朝上游游动。每日每时鲤鱼都是这样周而复始地循环往复。渔民正是根据鲤鱼的这种洄游习惯而在江下张网捕鱼。除了以上两种习性外,鲤鱼还具有向暖、向阳习性及合群习性。其实,黑龙江中除了那些凶猛的鲶鱼、黑鱼、狗鱼、鳡鱼等食肉鱼以外,多数鱼类都喜欢群居生活,鲤鱼也不例外,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它们共有相同的食性和生活习惯所决定的。此外素食或杂食鱼类喜欢集群而动,也是出于防避敌害的天性与本能。      鲤鱼原产地在中亚細亚,经我国传到朝鲜、日本,后传到欧洲、美洲、澳洲。由于它的适应性非常强,体温能依水溫的变化而变化,在各种环境中几乎都能生存,在結冰的池水中能安全越冬,在炎热的赤道地区也能饲养。迄今,鲤鱼已经遍及世界各地,成为一种世界性养殖鱼类,也是人类文化史上最早被人所饲养的鱼类。远在殷商时代,我国便开始在池塘中放养鲤鱼了。      据《诗经》记载,周文王凿池养鲤。春秋战国时期越国大夫范蠡竭力主张发展池塘养鲤,认为:“蓄养三年,其利可以至千万越国当盈”。而到了周代,鲤鱼已经成为最名贵的食品之一。孔子的儿子出生后,鲁昭公赐孔子一尾鲤鱼,为感激君主的赏赐,孔子为其子取名鲤,字伯鱼。到了汉代,池塘养鲤已十分盛行,从皇室到地主,都经营着养鲤业,并从自给性逐步发展至商品性生产。到了唐代,鲤鱼的身份更是身价百倍,显赫一时。因为当朝皇帝是李氏家族,而“鲤”与“李”同音,因而鲤鱼也跃上了龙门,成了皇族的象征,连朝廷使用的凭信——符,也刻成鲤鱼形状,皇帝把鲤鱼形佩符赏赐给大臣们,用以显示其尊荣。据说当时因为“鲤”字和皇族姓同音,于是乎“养鲤、捕鲤、卖鲤、食鲤、杀鲤”等都成为当时的大忌,违者必处以重罚,甚至被砍头处死。这样,在唐代的300余年间,养鱼户只好另觅养殖对象,并逐渐发现最理想的养殖鱼类——青、草、链、鳙四大家鱼,并一直传承下来。唐代以后,虽然恢复了养鲤业,但由于鲤鱼生长比较缓慢,只能屈居配角,也被排除在了“四大家鱼”之外。这也是为什么鲤鱼是被驯化最早的鱼种,而偏偏却又没有列入“四大家鱼”的原因。两千多年来,鲤鱼一直被视为上品鱼。清同治年间的《江夏县志》记载:武昌黄鸽矾头出产的鲤鱼“味独鲜美,立冬后腌鱼者争购之,他省呼之曰楚鱼。”黄淮一带更有“无鲤不成席”的谚语。古人还把鲤鱼当作书信代用品,古乐府《饮马长城窟行》中有:“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童烹鲤鱼,中有尺素书。”的诗句。至今民间仍保留着逢年过节、拜访亲友送鲤鱼的风俗。鲤鱼不仅是勤劳、善良、坚贞、吉祥的象征,还是一种图腾。而把鲤鱼示为吉庆有余的年画,更是比比皆是。如杨柳青年画中几乎都画有鲤鱼。“鲤鱼跳龙门”的故事,则更为在民间广泛流传。故事说,东海中一大群金色鲤鱼和一群白色的鲤鱼,还有一些灰鲤鱼及许多其它鱼,听说禹王要挑选能跃上龙门的鱼来管护龙门,便成群结队,沿黄河逆流而上。还没等到望见龙门,一条条灰鲤鱼和其它鱼类便被黄河中的泥沙打得晕头转向,只好掉转过头来,顺流而下,游回了黄海。不幸的是,它们正碰上鱼鳖海怪等在那里,看见退下来的鱼,便张开大口把它们吞掉,一命呜呼哀哉了。但是,金鲤鱼摆成长蛇阵,轮流打前锋,迎风击浪,日夜兼程,终于游到龙门脚下。它们把头伸出水面,仰望龙门神采:只见那神奇的龙门两旁,各有一根合抱粗的汉白玉柱。玉柱上雕着活灵活现的石龙。龙身缠着玉柱,盘旋而上,直到百丈柱顶。龙门中水浪滔天,银亮的水珠飞溅到龙头之上。鲤鱼们看罢美景,向禹王报名应试。禹王一见,大喜说:“鱼龙本是同种生,跃上龙门者便可成龙。”      鲤鱼们一听,立即鼓起鳃,甩动尾巴,使尽平生气力向上跃去。没想到刚跃出水面一丈多高,就跌了下来,重重地摔在水面上,半天没缓过劲儿来。但是它们并没有灰心气馁,仍旧日夜不停地苦修苦炼。就这样,一直练了七七四十九天,它们已经能跳到七七四十九丈高了。可是要想跃上那百丈高的龙门,还差得很远呢!大禹见众鲤鱼苦练硬功,仍跳不过去龙门,就点化它们说:“好大一群鱼啊!”有一条金背鲤鱼听了禹王的话,顿时大有所悟,它对鲤鱼们说:“禹王说‘好大一群鱼’,不是启发我们要群策群力跃上龙门吗?”听了金背鲤鱼这样一解释,群鲤鱼茅塞顿开,齐声高呼:“多谢禹王!”      鲤鱼们高兴得摇头摆尾,猛击水面,“泼剌,泼剌”的击水声不断。等到金背鲤鱼跃到七七四十九丈高时,停留在半空中,又有一条鲤鱼趁机跳跃起来,在金背鲤鱼的背上跃起七七四十九丈高,在离龙门只差两丈高时,禹王用扇子扇过一阵清风,鲤鱼借机越过龙门。依照这样方法,鲤鱼门一条接一条地跃上日夜向往的龙门。      再说那条为众鱼垫背的金背鲤鱼,眼看着同伴们都跃上了龙门,惟独自己还留在龙门脚下。它寻思道:我何不借助水力跃上龙门呢?恰巧这时,一股黄河水正冲在龙门河心的巨石上,浪花溅起几十丈高,金背鲤鱼趁机猛地窜出水面,跃上浪峰,用鱼尾猛击浪尖,一跃而起,轻飘飘地落在龙门之上,如同天龙下凡一般。大禹一见,顿时赞叹不已,随即在这条金背鲤鱼头上点了个红点,霎时,金背鲤鱼变成一条吉祥的黄金龙。从那以后,便一直奉禹王之命率领众鲤鱼管护龙门。依据这个故事,古代“学校”招生出榜时,在其生姓名上有点红的作法。后又把“童生进仕”,喻为“鲤鱼跃龙门”。      自古以来,鲤鱼就是鱼类中的佼佼者。它不仅肉味鲜美,可以食用。而外观金色,有着漂亮的光泽;鳍尾略红,唇边有两根尖须,煞是好看,可供观赏。而真正把鲤鱼作为观赏鱼来饲养,则始于明朝万历年间。据说,神宗皇帝在御花园里饲养红鲤鱼以供观赏。当时有一位大臣因“代天巡狩”有功,告老返乡时,皇帝特以红鲤赏赐,令他带回故乡江西饲养。此种鲤鱼形似荷包,故名曰:“荷包红鲤”。至今,荷包红鲤鱼仍为江西婺源的主要特产之一。      红鲤早期从我国传到日本,在日本越冬时由于寒冷突然发生变异,产生有色彩的鲤鱼。有人将新出现的这种带有色彩的鲤鱼经过反复交配,改良,终于培育出了美丽的锦鲤。      锦鲤开始数量较少,多为日本皇家王室贵族和那些达官显宦家庭的观赏鱼。因这种红鲤鱼被饲养在寺院神社中,故又称为“神鱼”,象征着吉祥和幸福。日本人把锦鲤看成是艺术品,有水中“活的宝石”的美称,并培育出黄斑、大正三色、昭和三色等具有较高观赏价值的名贵品种。      锦鲤不仅色彩艳丽,而且姿态优雅,模样千变万化。鱼在水中游动,就像一颗颗会动的宝石鱼,不仅会动,而且还会依环境而改变,时隐时浮,特别飘逸,一时锦鲤的玩赏价值甚至超过了真正的宝石。锦鲤不仅可供观赏,令人赏心悦目,而且十分容易饲养。因为鲤鱼本身就是杂食性鱼类,人能吃的食物,它几乎都能吃,即使主人出外旅行十天半月不喂,也不用担心锦鲤会饿死。由于饲养容易,比一般宠物还好喂养,所以即使再忙,也能享受到养鱼的乐趣,感受到一种豪华的气息。      尽管鲤鱼性情比较温顺,游动起来特别飘逸,再加上肉味鲜美,长相美丽,其实它也有“作恶”的时候。但是那种作恶不过是动物的一种求生的本能,是动物的自我保护意识,并不可能想去主动伤害人类。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中期,抚远三角洲曾经发生过这样一件事情,有一个十八九岁的小伙子活活被一条大鲤鱼拖到水里淹死。      那个小伙子到一个叫“朱老四大泡子”的湖边去钓鱼。他家里人一直等到天至黄昏,也没见儿子回来,慌忙叫上村子里的人到湖边去找。      那些人来到“朱老四大泡子”岸边,很快发现了那个小伙子,已经倒在水里淹死了。人们把小伙子的尸首打捞上来,才发现他的身上被鱼线缠了好几道,旁边还有一条20多斤重的大鲤鱼。根据现场的情况,不难推算出当时的真实情景:小伙子钓到大鲤鱼后,又没带抄罗子,他怕把这条大鲤鱼拽跑了,把鱼遛到浅水处,自己挽起裤腿下到泡子里去抓鱼。而那条鲤鱼肯定不会老老实实等着人去抓它,带着钓线围着人来游动,结果连渔线带渔钩缠在小伙子腿上,再加上那条大鲤鱼趁机猛地一挣,结果把人拖倒在水里。一个十八九岁的小伙子,就这样稀里糊涂地送掉了性命。      当然这种事只能偶尔才会发生。在我国自古就把鲤鱼视为吉祥的象征,汉代乐府中的一首《羽林郎》中写道:“就我求珍肴,金盘脍鲤鱼”。近代文人徐珂的《清稗类钞》中也说:“黄河之鲤甚佳,但以开封为最……甘鲜肥嫩,可称珍品。”可见黄河鲤鱼一直为人们所珍视,而河南开封的鲤鱼,更是脍炙人口,遐尔闻名。而在我国传统年画中,鲤鱼的形象更是受人喜爱。如“鲤鱼跳龙门”,“年年有余(鱼)”,“富贵有余(鱼)”等画面上的鱼,都是鲤鱼;生活在黑龙江沿江地区的居民每年春天吃的开江鱼,买得多是鲤鱼;为图吉利在除夕的年夜饭,上桌的整条鱼,多数也用鲤鱼,人们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鲤鱼仅仅关联在一起。受我国习俗的影响,据说在日本及东南亚也有许多与鲤鱼相关的习俗。日本人生了儿子,亲朋好友便拎着鲤鱼上门贺喜,或赠送鲤鱼形象的礼物,寄意新生的婴儿健康如鲤,不怕艰险,搏浪前进。

举报操作
操作记录
展开
相关评论(共0条)
该贴的评论已被被管理员隐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