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ITY  [切换城市]
话题
您的位置: 爱钓网 > 钓技讨论
冬钓水深多少好?水表温度高?水底温度高?
天南星安徽 芜湖2018-01-12 16:00
 
该贴同步发布于: #芜湖主版#,

谈谈钓鱼过程中选择垂钓水深的问题。能力、水平、经验有限,说的不好,所有只能叫乱谈。

各位看官,反正是乱谈,你看了觉得好笑,不要拍砖!本人不正是要博您一笑吗?

不管怎样,今天要就这个问题和各位钓友手谈一下,毕竟这个问题对钓鱼的人来讲是个有重大价值意义的问题。

首先可能需要澄清几个问题:

1、鱼儿在水中为什么要游动?(当然,我指的是范围相对较大的迁移)

这是个很弱的问题,是不是?谁又见过在水里永远停留不动的鱼摆摆呢?

但认真想想,同一个钓点,这次爽钓,下次空军,鱼儿游走了,为什么?它们为什么会游走呢?难不成是去走亲戚、耍朋友去了?

好像这个问题里面确实有需要我们关注的东西。其实,大千世界悠悠众生,越是我们以为“简单”的问题、越是我们以为“当然是”的现象,里面越是隐含着并非众所周知的答案,是为“玄机”!

我们要明白,在自然界里面,所有动物的任何活动都是有目的的。当然,人可以漫无目的地“瞎逛”。但是,鱼不会!

有钓友可能要说:“鱼儿游动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觅食。”

正确!但,这只是鱼儿游动的主要原因之一!

鱼类的活动没有人类的情感可言,他们所有活动的根本原因只有两个------生存、繁衍!二者相较而言,生存是第一位的,这是繁衍的根本前提。而对鱼儿来讲,维持生存的要素是多方面的,我们大致可以知道的是食物、温度、氧气。

那么我们假设:如果食物丰富、氧气充足,那么鱼儿们是不是就不游动了呢?是不是就不较长距离地迁移了呢?实际的情况是当然否定的。在自然的环境里面即便是食物丰富、氧气充足,鱼儿也不可能长时间地停留在同一个地方,它们还是会游动迁移。那么,如果排除繁殖的需要,鱼儿游动的原因只有一个:温度!

由此可知鱼类维持生存必须有一个合适的温度。虽然,对这个温度我们只知道一个大概的范围。鱼儿的游动迁移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为了要去寻找这样一个适合它生存的温度。鱼类是变温动物,有趋暖避寒的习性,同时它们也可以通过调节体温来适应环境的温度。但是这个调节却是一个异常艰难漫长的过程,并不是摇摇尾巴、摆摆脑壳就能办到的。在自身体温调节到与环境温度基本吻合之前,通过迁移寻找适合生存的温度,这是必须的。(当然,其他维持鱼类生存、繁衍的要素产生变化也是导致鱼儿需要游动迁移的重要原因。)

如果我们这个判断是正确的,那么结论就是:看来同一水体,不同位置、不同水深的温度是有差异的。

那么这个差异到底是怎么形成的呢?这个问题我觉得没必要回答,凡是地球人都应该知道这是啷个回事!

倒是有一个问题请各位钓友关注:由于水的物理性状,自然情况下,无论体积大小的水体,都应该有一个盛装的器皿。可以是桶桶、杯杯或者袋袋。而我们垂钓的水体的盛装器皿大多数情况下是:土地!

2、正常情况下水表的温度高还是水底的温度高?

这个问题我觉得还是要分情况来讨论。

1)假设不存在季节变化引起的水温变化,也没有其他因素影响水温的变化。

这种情况下估计大多数钓友会认为水底的温度远远高于水表。

事实是不是这样呢?通常情况下,当然不是!

如果水表温度比水底温度低很多,那么表层水的密度一定会比底层水的密度大很多。这种情况一旦出现,整个水体会像空气一样产生对流,水表的水向下沉入水底,而水底温度较高的水会向水表移动,水表、水底彻底进行交换。然后,新的水表冷却、新的水底升温,再度交换。如此循环往复,永不停息。这种情况我们常常见到,但那是在我们的厨房里面的开水锅里,绝对不是在自然环境的湖库中!

如此看来,在我们假设的这种情况下,绝对不会出现水表温度远远低于水底温度的情况。至少,在一定范围内,水表、水底温度应该是基本相同或接近的。

当然,我们讨论的是通常的情况。特殊天气情况下,这种情况也是会出现的。比如:夏季骤然强降温、冬季突然下雪。这种时候,水表温度受气温的影响而骤降,水表、水底确实会出现对流的情况,而这种情况是我们钓鱼人梦寐以求的。对流的结果会使表层水将大量的氧气带到水底,这时底层鱼会积极觅食,甚至疯狂咬钩。当然这种情况一般都非常短暂。

说了半天好像还是没回答上面的问题,到底水底温度高还是水面温度高?

我们以我们垂钓的主要淡水鱼:“鲫鱼”为例,适宜鲫鱼生存的温度为:4°-32°”。其实鲫鱼能生存的温度范围比这个大,特别是低温,在0°左右的水域中鲫鱼也能生存。

当然,我们不能去取这个极端值,我们取个中间值吧----15°左右。

目前,正是长湖矶杆小爆炸起板鲫的时候,一般钓友们都选取水深6米左右的水域施钓,有的钓友收获颇丰。

我们假设,这些鲫鱼所在的水层温度为最适宜他们生存的15°,而近期长寿湖的日平均气温大约是7°,水表温度基本与气温接近,约7°左右。从水表到水下6米,两者温差是8°。也就是说,每深1米温度提高了1°多。基于这个假设,如果水表温度是10°,那么在长湖50米水深的地方水温好像应该是60°。

事实是这样吗?当然不是!看来我们前面的假设是不成立的。目前,长湖水下6米的地方水温应该不是15°,而是与水表温度基本接近,或者说与气温基本接近。

事实上,在不考虑其他因素的情况下,自然水体中的水温只是在一定范围内随水深的增加略有增加。(当然,水体突破一定的深度水温反而会随深度的增加而降低。但是,这个水温开始渐次下降的深度大约在水下几百米处,我们日常垂钓的湖库一般不具备这个深度,可以不予考虑。)

有朋友问:按照这种说法,那么在长湖水底10几米的地的方是不是温度更高、更适合鱼类生存呢?

这个问题我们必须要结合氧气、温度、食物这几个鱼类生存的要素来进行综合考虑。综合来看,水体的含氧量这个要素是第一位的,其次是温度,再其次是食物。鱼类可以较长时间不进食,但是缺氧会立即威胁生命;氧气充足、食物丰富,但是温度突破了可以耐受的极限,同样会立即威胁生命。

更深的水底温度可能更高,但是更深的水底溶氧量小于更浅层水体,这是个不争的事实。氧气匮乏、食物匮乏,失去了最基本的生存条件,适宜的水温对鱼类来讲毫无意义。

我们前面讨论的前提是排除所有影响水温变化的因素。现实的情况是,水温的变化必然受诸多因素的影响。下面,我们分季节来讨论水温的变化。

2)春季水温的变化

春季,万物复苏,气温渐次升高。

前面我特别提到了水体存在的自然环境,自然水体的存在的环境是土石。土石与水相比,物理性质中的比热容小于水的比热容。也就是说相同热量作用与土石和水,土石升温的速度会比水快、升温的幅度更大。

气温升高同时作用与水面和附近的土石。相较而言,土石升温的速度比水面升温的速度快。在近岸,水表温度受气温的影响升高,近岸水底水温受土石升温的影响同时升高。故而,近岸,水表、水底的温度基本趋于一致,有时水底还会略略高于水表温度。在远岸,水表温度升高,而水底温度受土石升温的影响较小,升温慢幅度小,水表温度高于水底温度。

近岸浅水,水底温度与水表温度基本一致或略高,水体稳定或略有对流,水底含氧丰富,微生物、藻类迅速繁殖,鱼类食物充足。远岸深水,水底温度低于水表温度,不能形成对流,水底温度低、溶氧量低、食物匮乏。鱼类有趋温的特性,于是从深水游向浅水,从远岸向近岸迁移。这既是春季鱼类繁殖的需要,更是鱼类趋温、趋氧、趋食的必然。

当然,在春季,如果出现阳光明媚的天气,人们脱衣揭帽,感觉舒畅,但是垂钓往往收效甚微。这是因为无论近岸浅水远岸深水,水表温度迅速升高,水体对流完全消失,水底含氧量极低,水表由于升温溶氧量也大大降低,鱼儿只有减少所有活动降低氧的消耗,勉强维持生存。

这种天气出钓,太阳晒安逸了,但是却经常遭遇空军。当然,在这种天气情况下,也有钓友垂钓极浅的水域,往往有奇效。

总的说来,在春季,钓相对的浅水(同一水体的相对浅水),在阴天或小雨天,水表温度低于水底温度或基本一致的时候会有较好的收获。

3)夏季水温的变化

夏季,气温更高。不管近岸浅水、远岸深水,水表温度往往高于水底温度,水体对流严重缺乏,鱼儿缺氧严重,生存严重受到威胁。出钓往往是人受不了,渔获还惨淡得很。

在夏季,要选择两种天气出钓。

一是连续高温,有风、风向持续、风力相对较大的天气。由于连续高温、气压基本稳定,水表、水底温度基本趋于一致。持续较大的风使得水表水和水下3、4米左右的水有轻微的对流。这种情况下,生存不受到威胁,鱼儿还是有觅食的积极性。

二是大雨初晴。由于降雨,气温迅速降低,水表温度迅速下降,形成水表温度低于水底温度的情况,造成水体的充分对流,水表由于降雨融入的大量氧气进入水底,鱼儿感觉舒服,觅食积极。但这种情况持续时间很短,机会难得。

4)秋季水温的变化

进入秋季,气温逐渐降低。气温的变化引起水表温度和近岸土石温度的变化。由于水和土石的物理性质不同,土石无论升温降温都比水更快、幅度更大。在近岸浅水,往往形成水底温度低于水边温度的情况,水体对流缺乏,氧气匮乏,不适合鱼类生存。在远岸深水,水表温度迅速下降,而深水水区水温下降相对滞后,水表温度低于水底,形成对流。此时水底溶氧量增加,鱼类感觉舒适,觅食积极,利于垂钓。

在秋季出钓,通常要钓深、钓远就是这个道理。事实上,就我个人的感觉而言,我总是觉得每年的秋季是垂钓的最佳季节。当然,在气温逐渐走低的秋季,如果遭遇大范围的强降温,水体温度整体下降,鱼类由于趋温的习性会向深水迁移,此时手杆出钓往往空军。

5)冬季的水温变化

冬季,气温进一步走低,进入一年中气温的最低时段。在近岸浅水,水体温度整体降低,趋温的鱼类进一步向深水水温更高处迁移。在远岸深水,水底降温幅度小于水表,温度高于水表,形成对流,水底溶氧量增加。当然,这个增加也只是在一定深度范围。超过极限,溶氧量反而会大幅下降。

这时,鱼类会选择一个温度和氧气都适宜生存的区域停留。但是要满足氧的需求,就不能太深;要满足温度的需求,就不能太浅。而且,为了降低能耗,同种的鱼类往往相互依偎、集结成群。

这时手杆出钓往往收获甚微,矶杆远投方可保证渔获。当然,如果能够找到背风保暖、水深适宜的钓点手杆垂钓,也还是可以钓的。而且如果找到了集结的鱼群,往往会成就冬日的“狂拉”!

以上是我对水温变化的一点认识,算是自问自答吧!这些分析有一个前提:相对静水!江河中流动的水体不在以上分析之列!

根据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立马得到一些垂钓结论:

1、钓降温的前几天,不钓迅速升温。

2、气温变化较大不宜出钓。总的来讲,全年都是阴天、小雨天好钓,大太阳的天气一般是空军。

4、久雨初晴不好钓,久晴初雨好钓。

5、久阴之后全天小太阳,上午好钓,下午难钓。

6、早晚垂钓的位置应该有变化。死守一个位置经常会出现半天“空搞灯”的情况。

如此等等,不一而足。这些结论早已在万千钓友的垂钓实际中得到了印证!有些已经演变成了口口相传的“鱼谚”。

出钓的时候,对钓位的选取要综合多种因素来考虑。

1、湖库的地理环境,水下的大致地貌。鱼儿并不是满库跑,它们的游动有一定的轨迹,这就是所谓的“鱼道”。

2、留意出钓当日以及前一两天的气温变化,分析当日水层温度的变化,明确水体的运动方式,选取适合的水深。

3、注意不同水质的湖库适宜鱼类生存的水深也不相同,不可千篇一律。通常水质差的水体水温变化快,水层温差大;水质好的水体水温变化慢,水层温差小。

4、最为关键的是,虽然我们明白的这个道理,但是具体到某个水库当日适合垂钓的水深我们还是模糊的,只有一个大概的应该钓深、钓浅的认识,而这个深浅一定是相对的。解决的办法只有一个:多窝筛选,别无它法。

综上所述:水体温度不是一成不变的,水体温度肯定会受季节、天气、岸基、水质的影响。但是,在考虑水温变化的时候,把水体看成一个牢不可破的整体,这种认识方法是根本错误的!

有一个非常关键的关键词必须要牢记于心:水层!水体中不同的水层会受到来自各种环境的不同的综合影响;不同的影响会使不同水层产生不同的温度变化;不同的温度变化使水层间形成大小不等的温差;不同的温差使水体形成不同的运动方式;在同一水体中,水体的不同运动方式会在各个时段形成不同的适宜鱼类生存的区域。找到了这个区域,爽钓!找不到,空军!

野钓中没有以不变应万变的方法!野钓是个运动战,“变!”是野钓全部魅力所在!!!

就这个问题拉拉杂杂说了楞个多,很多东西都是凭各人的感觉,边想边写,观点多数是想当然,也不晓得对不对。对了,那是运气;错了,那是水平。与人品无!我是个教书匠,经常告诫学生:一个人最优秀的品质之一是“思考”,不管你想得对不对,思考一定会让你有收获!

哈哈哈,不怕您笑话,其实这个问题本人在实际垂钓过程基本没有认真思考过。反正到了钓场,就是老一套:咚咚咚!在不同水深整几个窝子,哪个窝子出鱼钓哪个,简单得很!这些年,只打一个窝子的时候实在是少得很!这个楼主提出这个问题,估计是个钓鱼只打一个窝子的主!实话实说,这真是一个不好的习惯:钓不到鱼不说,也实在不利于身体健康,您说是不是?

举报操作
操作记录
展开
相关评论(共6条)
CRAB 发表于 2018-01-12 16:48:39
#1
[/微笑]
直发美女 发表于 2018-09-29 14:18:52
#2
谢谢分享,受益良多,有打窝的文章吗?我是菜鸟,想学钓鱼
天桥底下 发表于 2018-10-02 15:48:02
#3
谢谢分享,,学习啦
dcjhon 发表于 2018-10-18 16:52:44
#4
学习了
走游 发表于 2018-10-27 21:59:16
#5
学习了
jsszgzg 发表于 2018-11-06 20:53:12
#6
技术性太强了。
已显示全部